周末在浏览癌症治疗相关报道过程中,无意间发现一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题目为《6 天根除癌症:植入型“药物工厂”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》的文章。而就在今天(6月13日),日本消化内科与血液病杂志(Japa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)2022, V8(19): 1-8,发表我们于教授的文章,诱发的肿瘤急性炎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,根据多年的随访资料,晚期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20%。
大体内容为:美国菜斯大学的生物工程师使用针头大小的可植入“药物工厂”——药物生产珠来连续输送高剂量的白介素-2,这是一种激活白细胞以对抗癌症的促炎细胞因子。这种微珠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植入,每一颗都含有被包裹在保护壳内、被设计成可以产生白介素-2的细胞,来消灭肿瘤,在实验室发现了这种治疗方法。他表示,人体临床试验最早可能在今年秋天开始。
看完文章以后,就禁不住将该治疗方法跟我们的治癌技术“缓释库疗法”进行对比,到底哪个方法更优越呢?
什么是缓释库疗法呢?
缓释库疗法是于保法教授发明的一种超微创、肿瘤内化学诱导免疫治疗,该方法就是在CT、B超或内镜等影像设备引导下,将缓释制剂、化疗药物、免疫佐剂联合组成的抗癌复方药物,直接经皮穿刺注射到肿瘤内并镶嵌在肿瘤内,在7-20天内抗癌药物逐步释放,杀死癌细胞,既避免了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,又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;同时被复方药物杀死的癌细胞释放出的自身肿瘤抗原,在免疫佐剂的协助下,激活机体的系统性免疫反应包裹T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及B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,从而起到清除复发或转移癌细胞的作用。
现将两种方法做如下对比,哪种方法更优越就显而易见了。
首先是创伤大小不同,报道中提到的“药物工厂”需要微创手术进行植入,而缓释库疗法仅用直径0.3毫米穿刺针注入药物,属于超微创治疗,几乎是无创治疗。
其次是二者虽然都有缓释功能,但缓释机理不同,缓释库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并镶嵌到肿瘤内,用肿瘤组织自身作为载体,实现长期缓释药物,而“药物工厂”需要包裹在保护壳内,缓慢释放。
三是免疫反应不一样,报道中的美国实验室治疗几乎没有免疫反应只是一种白介素-2,而缓释库疗法的免疫佐剂(肿瘤半抗原),利用药物与肿瘤组织相互作用,使肿瘤抗原释放,同时,半抗原修饰肿瘤抗原,使其变为更强的抗原,即是肿瘤疫苗,诱发的免疫反应包括了白介素-2。
最关键的是,美国报道的该方法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尚未进行人体试验,而缓释库疗法已经应用临床24年,先后治疗了近7万例不同部位、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,治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物仅滞留于肿瘤内,不进入血液循环,不损伤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,所以不出现常规化疗的毒副作用,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 总的受益率在90%以上。
可见,美国的治癌技术已经落后了,已经被国内包括于保法院士在内的诸多肿瘤学家超越。
当年的著名主持人李咏身患喉癌,病死在美国,曾经引起轩然大波。对于这个问题,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有着相似的看法,认为国内常见的癌症类型,像食管癌、鼻咽癌、肝癌等,国内的治疗水平并不比美国差,甚至国内医生的临床经验比美国医生还要更丰富。
而就在今天,日本消化内科与血液病杂志(Japa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)2022, V8(19): 1-8,发表我们于教授的文章,诱发的肿瘤急性炎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,根据多年的随访资料,晚期癌症的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20%。
我们应该明白,在癌症晚期的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20%实属不易,常规的治疗中期的5年生存率是很可怜的,5%不到。于教授团队研究临床生存率是1 year 57.18%(211/369),2 years 31.44%(116/369),3 years 26.83%(99/369), 5 years 23.85%(88/369)。一篇好的癌症研究论文在高端杂志发表,是值得庆贺的事,但临床的疗效还差的很远,我们有无数次因看到新的高端杂志癌症研究的消息感到兴奋,又有无数次看不到临床的结果而失望,甚至我们有被欺骗的感觉,同时,我们学习西医的,在美国留过学的,也过分的崇拜美国及美国那个严密研究系统,过分讲究局部的严谨,整体的严谨可能不够。
一个新技术的好与不好,病人的生存率是最好的说明,再加上生存的质量好与不好,基本就能够确定这疗法的可靠性。
同样的类似基础缓释研究,我们中国的民营医院很难发表在这样好的杂志上,于教授的缓释研究,也是这样发表在低一些的杂志。论创新性,实用性,不差于美国,从临床数据、疗效看,美国落后了。